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万博从哪里进入 > 新闻动态 > 毛岸英若没有牺牲,能接毛主席的班?_儿子_接班人_父亲

毛岸英若没有牺牲,能接毛主席的班?_儿子_接班人_父亲

2025-06-25 18:22    点击次数:163

#图文打卡计划#

1950年11月25日,朝鲜战场上一阵刺耳的防空警报划破天空,28岁的毛岸英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。

这个消息传到中南海时,毛主席握着电报在书房里来回踱步,最终只说了一句:“打仗嘛,总会有牺牲。”

这句看似平静的话背后,藏着多少父亲的心痛,又藏着多少超越亲情的家国大义?

流浪少年到红军战士

1936年的上海街头,两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流浪在上海街头,他们就是毛岸英和毛岸青。

展开剩余78%

三年前,他们的母亲杨开慧牺牲后,兄弟俩就开始在上海滩流浪,他们捡过烟头、卖过报纸,弟弟毛岸青还曾被巡捕打过。

直到党组织找到他们,这对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少年才被送往苏联。

在莫斯科国际的儿童院,毛岸英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。他读俄文版《资本论》,给斯大林写信要求参战,最终以坦克连指导员身份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。

他的战友们后来回忆,这个黑头发的中国军官总把“我是毛泽东的儿子”挂在嘴边,但冲锋时永远冲在最前面。

延安窑洞里的“劳动大学”

1946年,24岁的毛岸英回到延安。迎接他的不是鲜花,而是父亲劈头盖脸的训斥:“你苏联空军的派头,在延安可吃不开!”

毛主席硬是让儿子脱下西装,换上粗布军装,还把他打发到吴家枣园种地。

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,毛岸英跟着农民学扶犁。他手掌磨出血泡也不吭声,晚上点着煤油灯给父亲写信:“今儿个终于分清了谷子和稗子。”

村民们后来才知道,这个和他们同吃同住的小伙子,竟是毛主席的儿子。

朝鲜战场的生死抉择

1950年的深秋,彭德怀看着毛岸英的参战申请直摇头。但毛主席一锤定音:“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!”

临行前夜,父子俩在书房谈到凌晨。毛主席反复叮嘱:“到了朝鲜,吃苦在前,牺牲在前。”

谁能想到,这句家常话竟成永诀。当美军凝固汽油弹吞没作战室时,毛岸英本可以跑向防空洞,却转身冲进去抢救军事地图。这个细节,直到多年后战友追忆才被披露。

接班人之谜的真相

关于“毛岸英要接班”的传言,其实经不起推敲。看看毛主席选接班人的标准:懂马列、会团结、能民主、不搞特权。

1950年的毛岸英,虽然能讲四国外语,当过红军指导员,但论资历,他连中央委员都不是;论经验,他刚从工厂调到志愿军司令部。

对比毛主席实际培养过的接班人:刘少奇主持过白区工作,邓小平指挥过百万大军,就连争议最大的林彪,也是四野百万雄师的统帅。

历史给出的答案

1969年,当林彪集团试图把“接班人”帽子扣给毛远新时,毛主席在九大现场怒拍桌子:“我的儿孙都不接班!”

这话不是气话,他晚年选定华国锋,看中的是“老实人能办大事”;邓小平复出,凭的是真才实学。

毛岸英的遗物里,有件补丁摞补丁的衬衣,袖口还是自己接的。这个连件像样衣服都没有的年轻人,若真想搞特权,何必在苏联战场四次请缨?何必在延安窑洞苦学种地?

他的人生选择,早就在延安机场与父亲告别时写好了答案:“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?”

发布于:湖北省

Powered by 万博从哪里进入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